手機充電的三大迷思

包含手機在內,目前可充電的行動設備幾乎都是採用鋰電池。但過去更常被應用的則是鎳氫電池,因此有許多的「充電迷思」,其實是因為搞混這兩種充電電池的使用方式。本篇將向各位介紹這兩種電池的優缺點與特性,在了解其中的差異後,才能導正關於手機充電的迷思。

 

鋰電池的特性

  • 幾乎無記憶效應:方便隨時充電,不怕記憶效應導致電池總容量降低。
  • 充放電速度快:相較以往鎳氫電池動不動就要要充上6至8小時,便利性大增。
  • 低自放電率:益於長時間存放。

鋰電池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能在同等的電池體積裡儲存更多的電力,適合作為高耗電產品或小型3C的電力來源。但由於其封裝技術始終存在安全上的疑慮,同時成本也高於鎳氫電池,故始終未能完全取代鎳氫電池。但隨著技術不斷改良,鋰電池仍是未來的主流電力儲存類型。

 

鎳氫電池的特性

  • 高安全性:與鋰電池相比具有高度穩定性。
  • 可回收:鎳氫電池內的重金屬可以有效的回收、再製成新電池。
  • 可低溫下運作:攝氏負30度的極低溫中仍可運作,應用範圍廣泛。

鎳氫電池有更好的性價比與安全性,目前仍廣泛應用在較便宜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上,例如遙控玩具。同時快速回電的特性,更是相機閃光燈的首選。近期興起的電動汽車基於成本與安全考量,也是採用鎳氫電池。自放電率與比鋰電池高,但Panasonic研發的eneloop系列已改善這個缺點。

 

迷思1:手機不能充整晚

可以,但要注意手機溫度是否有異常。

這個迷思絕對是來自於對鎳氫電池的印象。鎳氫電池如果重複過度充電,電池中的電解液會在電極上形成細小晶體,這些晶體會阻塞電極,使電池的電阻變大、電壓降低。儘管電池本身容量沒有降低,但使用時間會明顯減少,對一般使用者的感受上來說就會認為電池退化、壞了。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都具備自動阻斷的設計,只要鋰電池充滿電了即會停止充電,故沒有「一直充電容易壞」的說法。但要注意充電時的溫度變化,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引起充電時溫度過高,例如裝散熱不佳的保護殼、充電時被東西覆蓋…等等,是有可能損壞手機的。同時也盡量不要在充電時使用手機,因為充電時機身溫度會比平常高,如果同時又運作手機的功能,可能導致過熱,另外,充電時手機的電磁波也會比較強。

 

迷思2:偶爾要把電力用到完才充電

不可以,極端狀態會造成鋰電池損壞

這個迷思同樣是來自於鎳氫電池。鎳氫電池的記憶效應較強,長期將電力維持在某個程度時,容易使電壓降低。故鎳氫電池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將電力放盡、再重新回充至滿電狀態以維持整體電池的健康。

手機所使用的鋰電池沒有記憶效應,如果經常將電力維持在極端狀態(如100%滿電或低於10%)容易造成電池壽命降低。鋰電池講求「少量多餐」,將電力維持在40至80%左右是最理想的。

 

迷思3:一直插著充電器使用可以延長電池壽命

不可以,鋰電池電力需要流動

這個迷思主要是針對筆記型電腦。鋰電池是一個有點脾氣的產品,充太飽不行、電量太低也不行;一直不讓電力流動更不行。插著充電器使用時,電力來源是充電器而非內藏電池,長期這樣使用會讓鋰電池缺乏電力的流動,非常容易就壞掉。

簡單來說,保養鋰電池的用法就是讓他處在一個各方面都中等的情境,不要充太多電、也不要處於低電量,消耗速度不要太慢也不要太快。如此一來就可以維持健康,延長使用時間。小編用了3年的舊iPhone 6電池依照此模式,如今仍然很健康。

 

 

PERSKINN 博士新

台灣本土技術力,搭配日本、德國的尖端材料,打造出精品級的螢幕保護貼!讓每一片保護貼都像是Perfect Skin(完美肌膚),保護您的螢幕完整如新!

5G是什麼?

手機通訊技術從只能傳簡訊、語音通話的2G,一路成長到3G、4G甚至是這一兩年來越來越常聽到的5G。除了速度越來越快之外,5G還將會帶給我們什麼生活上的改變呢?5G精確地來說,究竟是什麼樣的技術?

 

 


 

 

5G通訊標準

5G的G,指的是「代 (Generation)」,也就是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的意思。聯合國行動通信聯盟尚未對5G的標準撰寫明確的定義,但志在推廣5G的下一代行動網路聯盟(NGMN)率先定義了5G網路必須符合以下要求:

  • 以10Gbps的資料傳輸速率支援數萬用戶
  • 以1Gbps的資料傳輸速率同時提供給在同一樓辦公的許多人員
  • 支援數十萬的並發連接以用於支援大規模傳感器網路的部署
  • 頻譜效率應當相比4G被顯著增強
  • 覆蓋率比4G有所提高
  • 信令效率應得到加強
  • 延遲應顯著低於LTE

 

 


 

 

4G與5G的比較

類型 4G行動通訊技術 5G行動通訊技術
傳輸速度(真實) 10 Mbps 100 Mbps (約4G的4至10倍)
延遲 61~82 毫秒 1~4 毫秒
傳輸距離

簡單來講,5G會比4G更快、更不耗電,無線裝置能夠催生出更多新的智慧型應用。5G有潛力提供比4G快上最多40倍的網速,快到足以即時串流8K的3D影片,或在6秒內下載1部3D電影(4G要花費6分鐘左右)。但在現實世界,實際網速會因為各種因素而慢上許多。NOKIA認為在現實世界中,5G網路最堵塞的時候大概是100 Mbps,即使這樣,仍比4G最快的速度快上4倍。

5G另一個特色是超低的延遲時間,幾乎能實現零延遲的表現。這代表網路回應你要求的時間會大幅減少,讀取網頁、app、影片和線上遊戲的反應時間會快上非常多。

 

 


 

 

5G的缺點與帶來的挑戰

如果各位有看我們上一篇介紹電磁波的文章,就可以知道當頻率越高,傳輸的距離就會越短。目前5G實驗室普遍採用高達73000 MHz的頻率進行研發與測試,而目前的4G僅在700到3500 MHz之間。也就是說如果要達到5G的普遍化,必須增加訊號與訊號之間的連結,簡單說就是要增加非常多基地台。

但問題並不只是蓋更多基地台就能解決,例如手機公司如何處理這麼大量的資訊?或許5G是「補足」而非「取代」4G。在城市和大量人口聚集的地方,5G或許能加快網速,但當你開上高速公路時,4G可能是你唯一的選項。

 

 


 

 

【PERSKINN 博士新】品牌相關連結

社群相關連結

 

手機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

電磁波是能量的一種,凡是具有能量的物體都會釋放出電磁波。低頻的電磁波必須依靠導電體才能傳遞;而當電磁波的頻率提高,成為高頻電磁波時,不需要依靠介質也能傳遞能量,形成一種輻射。而手機所產生的電磁波,稱為「射頻輻射」。

 

輻射並非都是有害的

類型 游離輻射 非游離輻射
項目 α / β / γ 射線、X射線…等眾多聽起來就很不妙的射線。 部分紫外線、可見光、微波、電磁場、無線電波、雷達…。
圖示

首先要清楚一點,「並非」所有輻射都是會傷害人體的。輻射是能量傳遞的一種形式,主要分成「游離輻射」與「非游離輻射」;其中只有能量極高的游離輻射會造成人體細胞受損、甚至有致命的危險。非常幸運地,手機所發出的射頻輻射屬於非游離輻射。

 

非游離輻射的種類與影響

非游離輻射可以再細分成兩大類:有熱效應與無熱效應。有熱效應的非游離輻射有太陽光、部分可見光、微波…等,不足以破壞生物的細胞分子,但會產生熱能。無熱效應的非游離輻射則有無線電波、電磁場等不會發熱、也不會破壞細胞分子的波。

目前科學界對於非游離輻射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尚無定論,許多非游離輻射的病變研究都缺乏明確關聯,同時在現有的物理機制上也沒有合理的機轉。

 

潛在風險

非游離輻射理論上無法造成生物細胞的破壞,但並非代表「電磁波傷身」是毫無根據、危言聳聽。在大規模的實驗統計下,暴露在高量非游離輻射環境的人,發生不舒服現象的機率確實比相對組高出2至6倍不等。常見現象有:頭痛、眼睛灼熱、頭暈、嘔吐、耳鳴、失眠、焦慮、肌肉關節疼痛、皮膚過敏…等。

儘管過程的有目前科技無法理解的地方,至少目前科學家們普遍認同在某些極端情況下,非游離輻射有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從物理機制上來看,適當的保持距離與減少接觸機會是相當合理的防治方式。例如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即表示,最好保持與手機距離10公分以上,持續時間盡量不要超過10分鐘。

USB為什麼種類那麼多?

在Apple除去iPhone的耳機孔的同時,也悄悄地推動了「電子設備無線化」的時代巨輪。就像卡通「摩登家庭」裡那樣的科技化生活,彷彿任何東西都應該漂浮在空中,再也沒有「線」的束縛。但距離實現那樣的世界,可能還要很長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實體連接線仍是最主要的傳輸媒介。一個規格統一、隨插即用而且能夠快速傳輸多種不同資訊、甚至電力的介面: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序列匯流排)便應運而生。

USB≠隨身碟、USB≠隨身碟、USB≠隨身碟

 

內部架構

USB 2.0 第一代USB 3.1 gen 1 第二代USB 3.1 gen 2
標誌
稱號 高速
Hi-Speed
超高速
SuperSpeed
超高速+
SuperSpeed+
傳輸速度(理論值) 60MB/s 640MB/s 1280MB/s
資料介面 單向傳輸 雙向傳輸 雙向傳輸

以最新的USB3.1 gen 2為首,上述三代為目前最常見的代數。雖然USB 2.0還是最為普及的,但新生產的電子產品都已經至少升級至第一代USB 3.1(同USB 3.0),部分高端的產品更是直接配備USB3.1 gen 2。大原則就是越新的就越快,並且可以向下相容其他代數。(傳輸速度會降至舊代的標準)

 

接口造型

USB Type-A USB Type-B USB Type-C

USB推廣初期為了符合各種設備的需求,存在著許多不同造型的插頭設計,曾經有過非常混亂的時期。但隨著時間淬煉,許多造型已經被捨棄不用了,目前一般生活中常用的USB插頭有下列三種:

  • USB Type-A:最常見的USB插頭,廣泛應用在較大型的電子設備上,如電腦。
  • USB Micro-B:用於大多數安卓系統的手機、無線耳機等較小型的設備。
  • USB Type-C:未來的統一形式,具備高傳輸量與速度、體積小、正反可插等優點。

 

外型不代表一切

最常見的USB Type-A有2.0跟3.1 gen 1兩種架構,雖然外型一樣,但兩者速度差了十倍。可以從USB插頭的內裡判別它是何種架構,如果是2.0,基本上會是黑色或白色。3.1 gen 1則會是藍色。USB Type-C則更多樣了,幾乎所有的架構都可以穿上Type-C的造型,即使外型是USB Type-C,也不代表它就是USB 3.1 gen 2。

卡巴斯基:iOS不需要防毒軟體

知名防毒軟體廠商卡巴斯基在官方網誌「Kaspersky lab daily」中表示,他們並沒有在iOS平台上架任何防毒軟體。Apple認為iOS的APP運作機制不可能被病毒感染,故不准許任何防毒APP上架。而卡巴斯基也同意現在的iOS並不需要防毒軟體。

 

雙重機制

首先iOS的APP都是在被隔離的獨自的沙盒(Sandbox)內運作,惡意應用程式沒辦法影響或存取沙盒外的檔案。另外App Store上的所有APP都要通過Apple嚴格的審核才能上架。反過來說,想要在iOS中設計防毒軟體也變得相當困難,因為防毒軟體必須掃描其他App的資料、檢查任何可疑活動,但此行動卻會因為沙盒機制受到阻礙。

 

隱藏風險

儘管有上述的機制保護,iOS無疑還是有資安方面的風險。包含惡意郵件、不明釣魚網站的連結,或是使用者藉由「越獄」安裝第三方APP…等等,都是增加資安風險的因素之一。但考量到多數用戶都是在正常的iOS環境下使用手機,卡巴斯基認為iOS目前確實不需要另外的防毒軟體。

 

為何還是有iPhone「中毒」的新聞?

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機制,即使是像iOS這樣非常封閉的系統,也不代表駭客沒辦法駭進你的手機。但由於沙盒的特性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跟精力去破解,而且病毒的擴散效果也不好。除非你是相當重要、有影響力的人士,否則大部分駭客都不願意為它寫病毒。事實上,多數新聞所報導的「中毒」情況,其實都是系統本身漏洞所引起的系統錯誤或崩潰。

當然Apple隨時都會更新防堵這類型的系統漏洞,所以下次如果看到手機上提醒該更新了,可以注意一下更新了哪些內容,如果是安全方面就盡量更新吧!

  • 不要越獄(破解手機)
  • 不要透過外部連結下載來路不明的APP
  • 不要在不信任的設備上接插USB傳輸線
  • 不要點擊來源不明的連結

隱藏在iPhone包裝盒裡的頂級工藝

Apple對於細節的要求,並不只侷限在產品上。包含整體包裝、開箱體驗、體積與造型是否適合運送…等等,都下足了許多低調的工夫。『我這輩子做過各式各樣的貼皮紙盒,但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結構的盒子。』日本的村上紙器工業所社長村上誠在看過了iPhone包裝盒的拆解後,說出了他的感想:『而且一年要生產好幾千萬個,很難讓人馬上相信。』

 

注重環保

Apple於2018年啟用的全新環形總部,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同時也不斷加強舊機回收拆解再利用的機制。但事實上Apple並不是一開始就特別注重環保的企業,以前Apple曾被綠色和平組織列為黑名單,在滿分為10分的「環保指數」中僅獲得極低的2.7分。這讓一向作風強硬的Steve Jobs也謙卑地在2007年公開信中表示Apple需要在環保方面更加進步。iPhone 7之前的EarPods是使用上圖左邊的塑膠包裝,iPhone7之後一律改成右邊的紙卡包裝,同時整支iPhone的包材有99%來自可再生或可回收的材料。

 

拆解包裝盒

從上面的拆解圖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結構分成三個部分:

  • A表面裝飾紙
  • B短邊內芯紙板
  • C長邊與底部內芯紙板

iPhone所使用的盒型,稱為「貼皮紙盒」。其構造是以硬紙板作為盒子的骨架,再外貼一層裝飾紙。解釋起來很簡單,但iPhone卻從根本上就與一般的貼皮紙盒有所不同。首先是B與C的部分,一般的貼皮紙盒這部分是一體成型的,藉由在摺彎處壓上摺線後,再往下(摺線在外)做成基本盒型。特徵是在邊角處會呈現圓滑的造型。

iPhone的包裝盒把內芯紙板拆解成B、C兩個部分,讓原本的12邊形紙板簡化成三個4邊形,如此一來可以有效減少刀模打在紙板上時無謂的耗損。同時C的摺彎處是從內面切削出一道V型的凹槽,用來取代傳統摺線,以上兩個做法都是為了達成「俐落的邊角」所下的苦心。

而在B的上下兩側、向內翻摺的膠水黏貼部分被稱為「折翼」,一般的紙盒只延伸1至2公分左右而已,iPhone則是完美的覆蓋住整個長邊,使內部也完全沒有任何段差。「內部跟外部一樣出色」是每個親手拆解過Apple產品的人共同印象。

『我爸喜歡把事情做到好,對看不到的地方也很細心。』Steve Jobs回憶說:『如果他要築一個圍欄,背面就要蓋得跟正面一樣好。圍欄的正反兩面都要做到好看又堅固,晚上才能睡得著。』

 

製程上的難度

首先是C部分的V形凹槽,必須非常精準地講究深度,太深會把紙板切穿、太淺又沒辦法摺出銳利的邊角。但這還算簡單,真正困難的是折翼黏貼的部分。

村上社長表示:『考慮到Apple包裝盒的數量,全靠手工成型恐怕做不到。但傳統的自動製箱機在理論上不可能製作出這樣的盒子。』

擁有與傳聞中Apple包裝盒所使用的相同製箱機「EMMECI」的三光紙器工業所的製造部長菊池嘉章表示,傳統的製箱機在黏貼側邊折翼和向盒內翻摺的部分時,都是左右同時黏貼。iPhone這麼大面積的折翼同時粘貼的話,左右部分會「打架」,黏貼的效果會不夠漂亮。

EMMECI的製箱機配備了左右分別黏貼的機構,製造出來的紙盒能夠達到蘋果要求的品質。菊池部長介紹說:『傳統設備是利用同一個動力完成一連串的動作,因此受到的限制較多。但EMMECI的設備的每一個黏貼動作都由不同的馬達控制,設計思路與傳統的製箱機完全不同。』

 

顛覆產業的品質要求

菊池部長在購置這台設備前,曾經到義大利EMMECI進行考察。當時EMMECI所演示製造的包裝盒與iPhone的包裝盒幾乎如出一轍。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見過很多高級品牌的包裝盒,但如此追求精度的包裝盒和製箱機還是頭一遭見到。再加上從來沒有碰過要求那麼高的客戶,當時的我完全不明白這種機器要用來做什麼。』

當iPhone的包裝盒問世後,他才明白了這種機器存在的意義。而直到今天,菊池部長還沒有見到過質量逼近iPhone的包裝盒。也就是說,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像Apple一樣充分利用這台設備。

『雖然不能說是Apple要求EMMECI製造這台機器的,但Apple這種客戶的存在無疑是EMMECI製造這台製箱機的主要理由。』三光紙器工業所社長堀泰之說:『以鋁加工為中心,蘋果給製造業帶來了許多新氣象,而在貼皮紙盒領域,他們也掀起了一場大革命。』

 

硬體之外

所以只要擁有這台設備,就能製造出iPhone的包裝盒嗎?答案是否定的。紙這種材料本身稍微不注意就會產生伸縮,這樣不僅會大大影響精度,還會造成卷翹和彎曲。要找出低伸縮率、容易上膠的紙張是很費工夫的一件事,如果再加上膠合劑的選擇和黏貼操作的設計,那就更加複雜了。堀泰之社長還指出,包括工廠的溫濕度管理、黏貼後定型的壓平技術在內,如果不在每道工序上都做到最好,根本做不出這種水準的包裝盒。

『如果委託我們來生產這樣的包裝盒,一只大概需要600日元,而且事先還需要相當長的準備期。』堀泰之說:『非常注重包裝的日式點心企業的包裝盒及高級品牌手錶的包裝盒的成本大約為300日元。』由此可以看出iPhone包裝盒的品質之高。

玻璃有辦法「完全」不沾指紋嗎?

玻璃作為一種傳統材料,擁有透明、高硬度、不遮蔽訊號、可無線充電等特色,在可預見的未來裡,它仍然會是各種顯示器與行動裝置的主流材料。雖然玻璃具有以上優點,但「指紋」問題一直是為人所詬病的。以目前世界上的科技,究竟有沒有辦法做到讓玻璃「完全」不沾指紋呢?

 

疏水疏油層

是否有過這種經驗?剛買的手機或平板一開始非常滑順,使用幾週後開始感覺的螢幕越來越卡、手感越來越澀?這是因為「疏水疏油層」被磨損耗盡了。比較好的行動裝置出廠前會在螢幕上多加一道疏水疏油的塗層,以提升手感並抵抗液體或指紋。但這道塗層是一種消耗品,會隨著時間與使用情形逐漸失效。

 

現階段作法

市面上有不少標榜防水、抗指紋的噴霧類產品,其內容物都是大同小異,主要是以奈米級的二氧化矽(SiO₂)等有機氟化物為原料,以噴塗的方式施作於物品上。多數強調疏水疏油的玻璃保護貼也是這個原理,差別在於採用噴塗或是蒸鍍的技術。目前最頂級的工業製程為「真空鍍膜」,可以將塗層做到相當均勻而且極薄,但相對而言價格也會比較高。

 

未來技術

首先必須知道,不論是噴塗或是蒸鍍都沒辦法防止塗層磨損失效。而且嚴格來說,目前的二氧化矽技術最多也只是讓指紋比較好擦掉,離我們理想中的「抗指紋」還有一段差距。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有研發出一種「超疏水玻璃鍍膜技術」,或許有望解決手機族長久以來的煩惱。據報導目前SAMSUNG已取得專利授權,可能應用在2018年推出的新旗艦機種上。

筆電專用防窺片

現代的筆記型電腦已經具有不輸傳統桌面型電腦的性能,從早期只能負擔簡易文書工作,到現在已經成為相當高質量的內容產出工具,螢幕顯示效果也越來越精緻。但也正因為顯示效果實在太好了,在公共場合使用時,或多或少會因為在意別人的注視而不自在;如果筆電的內容具有高度隱私性,就更難在開放場所使用了。

 

防窺原理

筆電專用防窺片的原理跟之前介紹過的防窺玻璃保護貼一樣,都是使用光柵技術,只是面積更大、更講求廠商的製程技術(當然價格也就越貴)。

 

加裝方式

外掛式 黏貼式 磁力吸附式
美觀度 ★★ ★★★★ ★★★★★
收納性 ★★ ★★★★
缺點 體積大不好收納 只能一次性使用 加裝容易但價格高

從上表可以看出,磁力吸附式的防窺片最容易實際運用在各種場合,而且可拆卸的設計,方便在不同的筆電上交替使用。同時比較不挑筆電型號,只要尺寸接近、具有金屬邊框的機型都適用(只要螢幕顯示範圍有遮到就可以)。

 

《防窺王》磁吸筆電防窺片

PERSKINN博士新的另一項殺手級產品,即是《防窺王》磁吸筆電防窺片。支援常見的15吋及13吋,只需一秒即可加裝或拆卸,適合隨時有移動需求的商務人士。同時雙面設計,一面亮面、一面霧面,讓你隨環境及喜好自由選擇,一片抵兩片!

 

指紋解鎖,一片塑膠就能破解?

目前智慧型手機的指紋解鎖技術,以慢慢升級至至螢幕下指紋解鎖,藉此實現超大螢幕占比。但在10月24日上海開幕的GeekPwn2018國際安全極客大賽中,騰訊安全玄武實驗室的專家使用一小片塑膠就破解了螢幕下指紋解鎖。

破解原理

由於人手有自然的油脂,或多或少會在螢幕上留下指紋,破解的原理就是使用一張卡片墊在解鎖區,反射螢幕上殘留的指紋給感測器進而完成解鎖,而且成功機率非常高。這個漏洞被該實驗室稱為「殘跡重用漏洞」。

 

設計層面的漏洞

騰訊安全玄武實驗室負責人於暘表示,這個漏洞幾乎出現在所有的安卓手機上,並不能歸咎於任何一個品牌,因為它是屬於硬體設計上所忽略的瑕疵,即使是不同的手機品牌、不同的運算模式都存在同樣的問題。

 

解決方案

既然這個漏洞是利用螢幕上所殘留的指紋作為破解工具,那只要解鎖完把指紋擦乾淨就好了。PERSKINN博士新的玻璃保護貼系列,全面具備抗指紋塗層,能讓你快速、不留痕跡地擦去殘留的指紋。

玻璃保護貼的厚薄該如何抉擇?

目前市面上的玻璃保護貼,常見的厚度大約在0.2mm至0.4mm(不含背膠)左右,那麼究竟是薄比較好、還是厚比較好呢?

 

越薄越好?

較薄的保護貼(0.3mm以下)能提供非常近似裸機的手感,觸控方面也相當靈敏。薄的玻璃保護貼流行在iPhone仍使用實體、下壓式Home鍵的時代,因為厚度薄,跟Home鍵之間的段差比較小,手感較好。但缺點是耐衝擊力比較弱,加工過程容易產生不良品。

 

越厚越好?

較厚的保護貼(0.35mm以上)有更好的耐衝擊能力,適合加工成更圓潤的2.5D邊緣,在手機設計得越來越薄的趨勢下,有適當厚度的保護貼能夠補足良好的握持感。缺點是可能導致觸控靈敏度下降;在某些角度時會因為玻璃的厚度產生視差、誤觸不對的地方(例如選字錯誤)。

 

千錘百鍊的鑽石厚度

PERSKINN博士新在不斷的嘗試下,終於找到在靈敏觸控與耐衝擊之間的完美平衡點,即目前被許多品牌廣泛使用的鑽石厚度:0.33mm。中上程度的厚度可以提供足夠的耐衝擊性,同時又在極限邊緣保有原廠的觸控性。

除了厚度之外,還要注意廠商所使用的玻璃來源,一般來說美國、德國、日本等出產的玻璃原材品質最好,中國的則比較差。PERSKINN博士新使用的有德國Schott、日本Ashahi等廠牌,品質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