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也會出包?這些iOS歷年「門事件」你記得幾個?

2018 年的 iPad Pro 售價創下 Apple 平板系列的新高,11 吋 64G、無4G連線的最低階版本來到了 26,900 元。面對不斷下滑的銷售量,Apple 似乎打算將旗下產品帶向比以往更高端的消費族群,藉由高訂價來補足獲利缺口。

但近期 iPad Pro 爆出的「新・彎曲門」似乎讓人覺得對不起它高昂的售價,但其實 Apple 的行動設備出現設計上的瑕疵並不是頭一遭,以下就來盤點各代所發生過的相關問題吧!

 

 


 

 

天線門:iPhone 4

2010 年發表的 iPhone 4,其俐落方正的外型堪稱最經典機型,猛爆的銷售量也從此奠定了 iPhone 智慧型手機的龍頭地位。但在上市沒多久後卻收到大量的用戶抱怨手機的收訊不良、甚至演變成集體訴訟的嚴重問題。

「天線門」起因是設計師將天線設置在機殼側面,導致使用者會因為特定的握持方式而遮蔽住天線的接收位置,產生訊號不良的情況。

對此一瑕疵,Apple 所給的回應相當冷漠;當時的執行長 Steve Jobs 竟勸用戶改變拿手機的方式。此近乎傲慢的言論一出,立即引發廣大不滿的聲浪,消費者揚言抵制 iPhone 4。最後 Apple 仍拿出誠意解決,釋出軟體更新以及 30 天內不滿意可全額退費等行動,才算挽救了公司的商譽及消費者的信任。值得注意的是,Apple 從來沒有承認這是設計上的缺陷。

 

 


 

 

歡迎門:iPhone 4S

2011 年推出的 iPhone 4S 外觀幾乎與 iPhone 4 相同,最大的差別在於搭載如今大家都十分熟悉的 Siri。同時也是首度不是由 Steve Jobs 發表的機型。

「歡迎門」是指在正常情況下,使用中國移動或動感地帶等 SIM 卡時,會不斷跳出內建的歡迎詞畫面,嚴重影響用戶的使用。但在稍後的新版 iOS 5.0.1 系統上已獲得修正。

Steve Jobs 因胰臟癌,於 iPhone 4S 發布不久後逝世,消息一出震驚全球。網友將 4S 的「S」解讀為 for Steve,將其視為 Steve Jobs 的最後之作。R.I.P.

 

 


 

 

掉漆門:iPhone 5

iPhone 5 同樣維持經典的 4S 方正造型,僅長度上略為增加,螢幕尺寸從萬年的 3.5 吋長高到 4 吋。基本造型不變、僅有微微長高的設計;在當時也被網友們大大的開過好一陣子的玩笑。

iPhone 5 當時的另一大亮點,在於改用鋁合金機殼,並且將傳統的 30 pin 接頭改為 Lightning 接頭,掀起一波 iPhone 配件的大革命。其中最受歡迎的黑色機型(板岩黑 Black & Slate )正是此次「掉漆門」的主角。

鋁合金背殼的上色是採用陽極氧化工藝,但由於板岩黑這個顏色的塗層穩定性較差,許多消費者抱怨使用不久後機身四處都可見細小的掉漆現象,底層的金屬色清晰可見。金色與銀色雖然也使用同樣的上色工藝、也同樣會掉漆;但金銀兩色跟底層鋁合金的色差不如板岩黑明顯,故抱怨此現象的多為板岩黑機型的用戶。

對此 Apple 的副總裁 Phil schiller 表示:『磨損、掉漆本來就是正常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公司也不會對此提出免費更換服務。』話雖如此,但 Apple 從此之後便不在行動設備上推出板岩黑,一律以淺上不少的太空灰(Space Grey)取代。撇除現實使用上的缺點,板岩黑 Black & Slate 深灰中帶點藍的色調確實非常好看。

 

 


 

 

花屏門:iPhone 5S

將 Apple 的方正、極簡設計風格推向極致的經典之作:iPhone 5S,至今仍然是許多果粉心中最經典的造型。但 iPhone 5S 剛推出時也曾因為軟體問題而出現小範圍的災情。

有部分用戶反應,在沒有任何摔機、浸水的情況,螢幕在正常使用中出現閃爍、花屏的現象;不論重開機甚至恢復原廠設定均無法有效解決。但由於此災情的案例很少,這些微小的聲音就消失在市場大眾對於 iPhone 5S 的追捧之中。

 

 


 

 

彎曲門:iPhone 6

2014 年推出的 iPhone 6 迎來了外型設計上的重大更新,螢幕增大、厚度大幅減少並且圓潤許多。但也因為超薄的厚度與全鋁合金設計,上市後沒多久就有許多用戶上傳手機遭到折彎的照片,引起軒然大波。

Apple 對此不惜公開機密的測試實驗室,強調產品在上市前都經過相當嚴格的實驗,並表示在正常使用下 iPhone 6 被折彎是極其罕見的。不知道有沒有測試放褲子後口袋然後坐下?

iPhone 6 大多是在機身側面的按鈕處被彎曲的,可見在機身的開孔處其支撐力確實有不足的地方。

 

 


 

 

刮痕門:iPhone 7

又是黑色惹的禍!2016 年上市的 iPhone 7 有兩種黑色可以選擇,傳統的太空灰(顏色較深)與全新的亮面「曜石黑」。雖然官方早就在頁面上標注,曜石黑的亮面容易使細小刮痕變得明顯,但仍有許多入手不到一天就把手機刮花的使用者。

而目前 Apple 官方頁面中,已將曜石黑下架,只剩下單純取名為「黑色」的消光黑機型。

 

 


 

 

【PERSKINN 博士新】品牌相關連結

社群相關連結

DJI Osmo Pocket 不完美,買前一定要知道的三大缺陷

2018年11月29日,DJI 正式發表了僅有一個手掌大小、重量比多數手機還輕的微型雲台攝影機「Osmo Pocket」。超迷你的尺寸,搭載一個三軸穩定雲台,並配備一顆能夠錄製 4K 60fps 100Mbps 的一千兩百萬畫素攝影機、一個 1 吋的觸控式螢幕供檢視拍攝畫面與選單操作;並預留數種擴充設備的介面。

 


 

追求極致輕巧所帶來的缺陷

Osmo Pocket 一推出,立刻造成各大社群平台的熱烈討論,眾多 Youtuber 也紛紛大讚這款殺手級的產品,在這個任何人都能以影像來打造自身品牌的時代,Osmo Pocket 的定位似乎完美擊中了這一點。然而隨著各方測評越來越深入研究這款產品,Osmo Pocket 的缺陷也逐漸浮現。

 


 

缺陷1:續航力偏低

Osmo Pocket 官方給出的續航力數據是 1080p/140 分鐘;拍攝 4K/30fps 時則只剩120 分鐘。目前被當作競品的 GoPro 系列,續航力大約也是兩個小時左右,但 Osmo Pocket 主打的是生活隨拍,與 GoPro 主打的運動攝影實際上有不小的區別。

只記錄戶外活動中的某個精彩時刻,兩個小時的續航力是足夠的;但如果是用於記錄旅行、一日之中的生活大小事,兩個小時的電量拍攝起來就讓人覺得綁手綁腳的。雖然 Osmo Pocket 支援行動電源邊充邊錄,想像手持錄影時連著一條充電線跟尿袋…似乎有點不方便跟尷尬呢。

但考量到 Osmo Pocket 使用實體三軸防震,同時又維持那麼迷你的體積,在續航力上偏低或許還算勉強能夠接受的。

 


 

缺陷2:鏡頭焦段略窄

Osmo Pocket 採用 1/2.3 吋的感光元件,搭配等效焦段 25.7mm、光圈 2.0的鏡頭。從帳面上來看,25.7mm絕對是屬於廣角的焦段。但目前許多 Youtuber 實測後,發現在手持自拍時仍然偏窄,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一都被拍攝者本身佔去了,難以實現人帶景的畫面。解決方式除了手伸得遠一點,不然就是要加裝專屬的延伸桿了。

 


 

缺陷3:沒有 1/4 吋標準腳架孔

作為一個攝影工具,居然沒有 1/4 吋標準腳架孔,實在令人有點傻眼。三腳架、自拍桿等等基本的擴充設備都無法使用,連想擺在桌上錄影都要擔心會不會倒下來,實在不符合一般人的使用情境。

如果 Osmo Pocket 稍微將本體延長一點,不只可以容納更大的電池,也可以加入 1/4 吋標準腳架孔,只能說又是為了追求迷你體積所做的犧牲,合不合用就見仁見智了。但小編相信以上三點將會是二代機的改良重點。

 


 

 

【PERSKINN 博士新】品牌相關連結

社群相關連結

盤點2018年十大手機黑科技!

首圖

轉眼間,我們還有4天就要告別2018,正式迎接嶄新的2019年,不知道你那個決定要在2018年完成的2017年說過的2016年的New Year Resolution完成了嗎? 2018年的手機界可說是十分熱鬧,除了有各大廠商們的重磅新機發布之外,今年手機界還出現了很多很厲害的黑科技,幾乎每一個都可以稱得上是智能手機的“重大發明”。如果我們拿2017年的旗艦和2018年的旗艦來對比的話…

OPPO透露打造10倍光學變焦鏡頭 預計用於近期推出新款手機

首圖

OPPO在去年的MWC 2017曾揭曉5倍光學變焦鏡頭模組,但實際上是在3倍光學變焦的基礎上,配合數位變焦補足為5倍變焦效果,讓手機也能有高段變焦效果,而稍早釋出專利技術內容則顯示OPPO持續精進多段變焦鏡頭模組設計,預期對應更完整高倍率無損變焦。OPPO後續對此回應說明,確實將使高倍率變焦鏡頭模組設計達成商用目標,同時透露預期變焦倍率可達10倍。 根據OPPO回應說法,證實…

【下篇】該如何挑選適合的耳機?

挑選耳機時首先請務必遵守一個原則,那就是「千萬不要相信廣告詞」。許多耳機的包裝或宣傳上都會寫上許多天花亂墜的形容,或是請寫手「睜耳說聾話」、誤導消費者。適度包裝無可厚非,但如果是把20分的產品說成100分就太不可取了。(嘖嘖)

還沒看過上、中篇的朋友也可以一起看看哦!連結在下方:


  • 耳機如何挑選?
  • 市面上的耳機品牌、類型與價格多到令人眼花撩亂,對於初次想投入較多的預算購買一副合適耳機的人,如果沒做足功課的話經常會踩到地雷。加上耳機屬於比較貼身的物品,就算聽完不滿意、想賣二手也不如一般3C產品好脱手;因此在選購上不可不慎!(你錢多的話就當小編沒說…)

  • 預算先決
  • 先決定自己要投入的預算,再從這個預算去尋找符合自己需求、價格又差不多的產品。適合經常三心二意、見一個愛一個的朋友!小編根據自身的經驗,整理出以下級距供大家參考:
  • 【初階】1,000元以下
  • 【中階】4,500-5,500元
  • 【進階】9,500-10,500元
  • 【高階】15,000元以上
  • 首先大家可以發現,四個級距之間差距蠻大的,市面上介於這中間價位的產品也不少,那為什麼小編不推薦呢?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音質提升幅度不大。人的耳朵跟眼睛都是很難「回得去」的,例如以前的電視畫面解析度是480p,沒有比較之下勉強還能接受;但現在的影片沒1080p以上根本是不能拿出來看。音質也是如此,當你聽過更好音質的耳機,就很難再回頭去用音質較差的耳機了。
  • 所以當你抱著想獲得更好音質的想法去購買新耳機時,如果音質提升的幅度不大,絕對會非常失望的;簡直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最佳寫照。既然要買,就要買得有感,不然乾脆省下這筆錢(舊耳機還能使用的話)。
  • 第二點是品牌溢價效應。知名的耳機品牌,其頂級型號的音質大多對得起價位;但這些品牌也有不少低價的產品,經常仗著自己的知名度,將實際上僅千元左右品質的產品加價好幾千去賣給不懂的消費者,不只消費者買不到相應的價值,也難以感受到耳機廠商最具核心價值的調音技術;最多只能看著那塊Logo貼牌自我催眠。
  • 當然,畢竟聽覺完全是主觀的東西,假設你真的很喜愛某個不在以上級距內的耳機,那就放寬心、買下去吧!到頭來自己滿意還是最重要的,以上說明只是希望不清楚的消費者避免走上冤枉路。

  • 實際試聽
  • 如上所提到的,各個耳機品牌都會有自己特殊的音色風格,有些適合聽人聲比例高的流行樂、有些適合聽節奏強烈的電子搖滾、有些適合聽大氣磅礡的古典交響樂…。因此親自試聽是非常重要的,畢竟開箱文、測評文看得再多,也不如你親耳聽一小段來得清楚!
  • 還有一點是最好帶自己的手機(訊源)去做試聽,稍微有一點概念的店員是絕對願意讓你使用自己的設備做試聽的。因為每種耳機根據架構,所需要的設備推力也不一樣,如果沒有親自使用自己常用的訊源去測試,有可能買到超過自己手機推力的耳機,到時候砸了大錢結果沒想像中好,可是會很讓人沮喪的!

【中篇】耳機的類型與構造

上一篇我們終於講解完數位聲音的組成(喘),接下來要進入最「醒目」的揚聲器&耳機的部份!

 

揚聲器&耳機

既然我們是做手機保護貼的廠商,還是專注講最常跟手機搭配的耳機吧!根據耳機的配戴方式,可以分成四大類型,分別是耳罩式耳掛式耳道式(或稱入耳式)與耳塞式


耳罩式/覆耳式(Over-Ear)

攜帶性:★
舒適度:★★★★
穩固度:★★★
隔音性:★★★★★(封閉式與開放式的隔音有差異)

耳罩式就是大大的、需要戴在頭上的這種。其中還可以細分成覆耳式 Over-Ear 貼耳式 On-Ear。其實看名稱就知道,覆耳式即是將耳朵完整包覆的形式,藉由隔絕外界與耳朵的接觸;能夠營造出理想的聆聽環境,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聽覺體驗。耳機廠商想要表現品牌最頂級的技術力時,通常都是使用此種形式。因為外型較為笨重,使用的人口相對於耳掛式耳道式是比較少的。直到最近抗噪(降噪)耳機漸漸流行,才開始有更多人願意嘗試。


耳罩式/貼耳式(On-Ear)

攜帶性:★★
舒適度:★★★★
穩固度:★★
隔音性:★★

貼耳式其實就是覆耳式的小號版,同樣是頭戴的形式,但並沒有將耳朵完全包覆,而是「貼」在耳朵上。相對於覆耳式來說比較不會有包覆的悶熱感,整體也輕量許多;同時在聽音樂時不至於完全聽不到外界的聲音,以上特性使得它也有一小群的死忠粉絲。但整體定位略顯尷尬,近幾年耳機大廠已經很少生產這種類型的耳機。


耳掛式

攜帶性:★★★
舒適度:★★
穩固度:★★★★
隔音性:★★★

耳掛式可以說是外型最多變的耳機類型,共通點是透過耳朵的輪廓來「掛住」或「卡住」耳機。設計出發點是希望透過額外的延伸結構來加強耳機的配戴穩固性,讓耳機不會因為晃動而輕易掉下來;因此主打運動、戶外主題的耳機幾乎都是耳掛式


耳道式

攜帶性:★★★★★
舒適度:★★★
穩固度:★★★
隔音性:★★★★

現在耳機的主流形式應當屬於入耳式。這種形式的耳機幾乎佔據了所有低階、中階市場,甚至也不乏有上打高階耳罩式的產品,發展非常迅速。入耳式的特徵是在耳機出音口配有矽膠套,藉此將耳道的空隙填滿,營造出類似耳罩式的封閉狀聆聽環境。優點是體積非常輕巧,又容易達到耳機廠商希望傳遞給消費者的音色體驗。入耳式耳機的配戴舒適度取決於矽膠套是否符合個人耳型,且因為有明顯的異物感,也是有部分人不喜歡此種形式的耳機。


耳塞式

攜帶性:★★★★★
舒適度:★★
穩固度:★★
隔音性:★

耳塞式是最早誕生的耳機形式,早期的3C產品所附贈的皆是這種耳機;iPhone 附贈的舊版 EarPods 也是耳塞式耳機。現在新版的 EarPods 跟 AirPods 則是介於耳塞式耳道式中間,不妨稱之為半耳道式耳塞式耳機除了輕便好攜帶外,並沒有其他明顯優點。氣密性沒有耳道式好,所以也少有廠商願意以這種形式推出高階產品。現在已經漸漸被耳道式所取代。


耳機的構造

單體 X 振膜 X 腔體

不論何種類型的耳機,都具備有以上三種組件。首先來談談單體 Driver單體如當於一個耳機的心臟,它負責協同訊源的電流與內部的磁性元件,產生出各種相吸或相斥的振動,並將這個振動透過振膜放大,進而製造出聲音。

振膜 Diaphragm 就是在喇叭上經常可以看到的那層振動薄膜;耳機裡也有振膜,只是小得多。振膜的材質非常多樣化,有紙、棉、塑膠、金屬、碳纖維、布料…等等;幾乎任何可以延展成扁平狀的材質都可以用來做振膜;不同的材質、厚度、形狀都會傳導出不同類型的音色,獨家研發的振膜往往是耳機廠商的一大賣點。

腔體 cavity 簡單說就是耳機的外殼。不同的造型跟材質會大大影響聲音的共鳴。即使用上最好的單體振膜,設計不良的腔體也無法正確傳導出應有的音色。目前已知最適合製作腔體的材質是金屬,其次是木材,再來是塑膠。密度越高的材質能夠有效消除干擾,對於聲波的迴響也越好。當然製作時也要考慮到配戴狀況與美觀的問題,就算設計出一個在聲學上有頂級表現的腔體,如果外型太過詭異、或是配戴起來不舒適,也不能說是一副好的耳機。


 

 

【PERSKINN 博士新】品牌相關連結

社群相關連結

【上篇】音質是如何決定的?

如同我們之前提到的,由於智慧型手機跟網路服務環境日漸成熟,現在多數人聽音樂的設備已經轉移至智慧型手機(詳情請見這篇),那麼你是否有思考過,最終傳到耳朵裡的「音質」是如何決定的呢?KK BOX、Spotify、Apple Music…哪個音樂服務音質比較好?需不需要買高級耳機呢?以下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告訴大家,「音質」是由哪些因素組成的!

本篇文章僅以簡單易懂的方式提供基礎知識給入門者,發燒級樂友請勿苛刻小編QQ


聲音的組成

訊號 X 訊源 X傳輸 X揚聲器&耳機

數位的電子聲音要傳達到你的耳朵裡,大致上需要上述這四個部分。當然這四個部分之間還能再細分、增加一些元素,但以最簡單而言,至少要有這四個。這四個部分之間,可以想像成是「乘法」的概念,代表只要有一個部分是「0」,最後的結果就會是「0」。很好的訊號、很好的訊源、很好的傳輸,但是配上不好的揚聲器,最後呈現的音質就會不好,以上就是音質的基本概念。

先說結論,假設你平常只用手機聽音樂,音樂檔案是 .mp3 或線上串流的檔案,就不建議買太好的耳機了!因為對於高級的耳機來說,以上的訊號跟訊源可能不只無法發揮它的真正實力,反而聽起來還會比一般的耳機表現更差!


訊號

訊號是指音樂檔案本身,訊號的組成有取樣率 hz位元深度 bit聲道格式等等。

先說【取樣率】,想像在紙上畫一條曲線,然後在這條曲線上點上數個小點,再將這些小點之間用直線連接起來。你會發現如果小點的數量越多,這些直線組成的線段會越來越接近最初所畫的那條曲線。最初那條曲線,代表的就是「原始的聲音」,也就是樂器或歌手在錄製當時真實發出的聲音;而這些小點,則代表取樣的頻率,將一段聲音分割成數小點加以數位化,小點的數量越多,就越能準確模擬這段「原始的聲音」。

目前音訊檔案常見的取樣率為 44,100 hz 或 48,000 hz。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想:『那我乾脆取樣一百萬hz甚至一千萬hz,豈不是更接近真實的聲音?』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但如此一來檔案會變得超巨大,非常不適合傳輸,也就違反了數位化的本意。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人耳並不能分辨出其中的差異;人的聽覺只能分辨 20 hz到 20,000 hz 左右,超過這個範圍的頻率人類是無法分辨甚至聽不到的。

為了在「檔案大小」與「聲音擬真度」之間取一個平衡,於是訂出了 44,100 hz 或48,000 hz 這個人耳分辨率兩倍多一點的數字,作為傳輸用的高音質取樣標準。而專業錄音室使用的取樣率會更高,達到 96,000 hz 甚至 192,000 hz!這些超高取樣率的檔案是唱片公司或歌手的重要資產,一般人是接觸不到這些「神主牌」的。


【位元深度】跟取樣率相似,取樣率負責的是「橫向」,位元深度則是負責「縱向」。常見的有 16 bit 跟 24 bit 兩種。從上圖可以看到 24 bit 的上下幅度更廣,代表音樂的動態會更活潑、生動,空間感更好,不會聽起來「悶悶的」!


【聲道】相對上述兩個則簡單許多,就是單聲道、雙聲道、立體聲、環繞聲這幾種。單聲道已經絕跡了,就不多談。目前最普遍的是立體聲(Stereo),採用雙聲道各自播放不同的聲音,模擬相對立體的聽覺感受。反過來說,如果雙聲道都播放同樣的聲音,那就不算立體聲哦!

環繞聲(Surround)則是基於立體聲的概念更加進化的版本。一個便當吃不飽,那怎麼不吃兩個呢?既然多加一個喇叭(聲道)能讓聲音變得更立體,那何不增加更多的喇叭呢?於是產生了 5.1 聲道或 7.1 聲道這種環繞聲類型。藉由更多的喇叭數量跟位置分配,讓聆聽者有更身歷其境的感受。目前電影院多為5.1聲道,採用前面三個、左右各一個的喇叭配置。甚至出現了連天花板都裝喇叭、加強垂直音場的 9.1 聲道跟 11.1 聲道,只能說人為了追求音質是沒有極限的!


【格式】就是大家熟悉的 .mp3 或 .wma 等副檔案類型,每種格式的編碼方式跟特性都不太一樣,主要可以分成有損壓縮無損壓縮無壓縮三種類型。經典的 .mp3 格式就是屬於有損壓縮,它的特色在於,可以將對於人耳較不重要的音訊刪除,將音訊檔案壓縮到僅有原始大小的 1/10左右,重放後的表現卻不至於劣化太多(類似於圖片檔 .jpeg 的概念)。

隨著移動設備的效能增強、容量增大,無損壓縮也開始有越來越多人嘗試,常見的格式有 .flac、m4a …等等,藉由編碼與運算的方式,將音樂檔案重現為無損的音質。

無壓縮類型代表性的則有由微軟跟 IBM 研發的 .wav。完全沒有進行壓縮處理,自然也不會失真,但檔案大小會非常肥大。


訊源

發送訊號的裝置,我們就稱之為【訊源】。例如手機就是一種訊源,MP3播放器、電視、音響也都算一種訊源。訊源的組成就更複雜了,在此就不多著墨。訊源的作用在於將音樂檔案解析轉換成揚聲器「看得懂」的電子訊號。主要由電源音效晶片增強訊號抑制雜訊等電子元件所組成。認真研究的話將會是一條不歸路啊…


傳輸

【傳輸】指的是訊號經過訊源的解析後,傳達到揚聲器(喇叭或耳機)的這一個途徑。分成有線無線兩種類型。有線的傳輸方式能夠傳遞更多、更穩定的資訊量,是追求高音質的首選。根據不同金屬所組成的傳輸線,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與調性;講究的發燒友甚至會根據音樂類型來搭配不同調性的線材。電影《無間道》裡劉德華、梁朝偉兩人在欣賞蔡琴的《被遺忘的時光》的這一幕,就充分表現了這一個音樂賞析的環節。

在iPhone決定拔掉 3.5mm 耳機孔時,就註定了藍牙傳輸即將蓬勃發展。現在任何俱備娛樂性質的電子設備,藍芽傳輸都是基本的配備,各大耳機品牌也重點發展藍牙耳機,無線儼然成為了新的標準。但目前無線傳輸的資訊量仍不足以取代有線,對於非常追求音質的發燒友來說只能算是小孩子的玩意兒!儘管有廠商(如 SONY )致力於研發更高頻寬的藍牙耳機,離有線的傳輸效果仍有一段距離。


 

 

【PERSKINN 博士新】品牌相關連結

社群相關連結

近年掀起的復古電玩風潮

稍微有在關注遊戲界的朋友們相信一定有注意到,最近有越來越多廠商將舊IP重新打包,推出復古縮小版的遊戲主機。其實這樣的現象並不是最近才有,一直以來都有類似的產品出現;但直到東洋霸主任天堂推出超級宇宙無敵經典的紅白機(Famicom)迷你版之後,才正式引爆「懷舊」這個話題。

 

經典的起點

現在俗稱的紅白機,是指任天堂在1983年推出的8位元主機「Family Computer」,簡稱「Famicom」或「FC」。紅白機這個俗稱的由來,相信看上圖就知道了。

紅白機在1985年換上新外皮,於美國地區推出「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簡稱「NES」。整體外型進行了大幅修改,並換上白與灰的配色。據說是因為當時美國才剛經歷過遊戲界的重大挫敗(雅達利震盪),普遍美國人對於遊戲機都存在著不好的印象,所以任天堂決定將NES的外型做得更像是「正經」的電子設備,配色也更沈穩;並將「遊戲Game」一詞包裝成更籠統的「娛樂Entertainment」。

靠著正確的設計與優秀的遊戲陣容,NES在美國一推出就大受歡迎,幾乎可以說是靠一己之力重新振興了整個電玩市場,在全球累積狂賣超過6,100萬台,從此奠定了任天堂的霸主地位。 

 

買一個情懷

紅白機在當時的售價為199.99美元,如果把通膨納入計算,大約是現在的4、500美元,由此可見售價並不算便宜。一般階層的家庭很難為了單純的電子娛樂而購買,因此當時只要傳出誰家裡有一台紅白機,必定會吸引許多附近的小朋友湧進家裡一起同樂。

而這些當年因為經濟或是其他問題,無法擁有一台紅白機的小朋友,現在正值最有購買力的30、40歲左右。任天堂的懷舊計畫正是面向這些對象。童年時心中的那份小小缺憾,現在只要不到100美元就能圓夢,何樂而不為呢?

全新復刻的紅白機,在尺寸上大幅縮小,並將嚴選的30款經典遊戲陣容以內建的方式統包推出。輸出端上改成現代的HDMI接口,便利性大增,讓新玩家也能稍微感受一下那個時代的氛圍。唯一的缺點,就是為了忠實呈現「搖桿可以收納在主機上」的設計,所以搖桿也跟著大幅縮小,實際手感比較彆扭。

同場加映:紅白機為何選擇紅色與白色?

  • 傳聞1:紅色與白色塑料成本比較便宜。
  • 傳聞2:因為之前推出掌機Game & Watch,囤積了大量同款塑膠原料。
  • 傳聞3:任天堂社長山內溥以當時自己喜歡的圍巾顏色所作的決定。 

 

趁勝追擊

原本預期只是玩票性質的計畫,居然賣破兩百萬台,任天堂嗅到這股「情懷商機」,立刻宣布推出紅白機的後繼機種:Super Famicom(俗稱超任),同樣也是賣到供不應求,許多骨灰級玩家更請願希望任天堂繼續往下推出N64、GC等主機,只能說這年頭的情懷魅力無法擋!小編也買了一台啦!

 

NEO-GEO加入戰場

經歷過街機廳盛行年代的朋友們,是絕對不可能忘記以上這個開場畫面與音樂的。NEO GEO藉由大型街機更好的性能,推出眾多至今仍有續作持續開發的電玩IP。諸如格鬥天王、越南大戰、侍魂、餓狼傳說、吞食天地…等等,為記念公司成立40週年(同時搶搭懷舊熱潮),推出以當時大型街機筐體為造型的NEO GEO mini。

收錄同創社40週年一樣的40款遊戲,內建彩色LED螢幕,同時可以額外插入兩支外接搖桿,實現雙人對戰的樂趣,嫌螢幕太小也可以利用HDMI線連結至大電視上。即使不玩,也是相當精緻漂亮的擺飾。開賣至今仍熱賣到難以入手,可見這股風潮確實不容小覷!要說缺點,就是沒有內建電池,必須連接插座或是外接電源。

 

Play Station王者回歸

身為全世界第一款銷售破1億台的電玩主機、佔據電玩產業半片天的Play Station系列開山元老:PS1,終於宣布即將於2018年底限量開賣Play Station Classic。目前公開的展示品中,可以看到主機同樣維持經典設計,但做了大幅度的體積縮小。同時也有記取紅白機的教訓將搖桿維持正常大小。跟原始主機一比,可以看出真的非常迷你。

 

並非單純的「炒冷飯」

通常看到作品復刻,很多人都會一股腦地痛罵沒新意、炒冷飯。但從這幾台主機可以看出並不完全是一味顧著撈錢的產品。例如將體積縮小,不僅更容易將主機攜帶到別的地方與朋友同樂,同時也能化身成有趣的擺飾。有點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復古搖桿、模擬映像管電視的掃描線…等等的小細節,都可以讓年輕玩家們體驗當年電子遊樂器的醍醐味,只能說這冷飯,真香。

其中超任更收錄了一款當年已經完成、但沒有機會發表的超級大作「星戰火狐2」。這款作品在1995年開發完成後,任天堂原本的市場幾乎已經被PS1掠奪走了,礙於公司營運上的考量,這款遊戲始終沒辦法呈現在大眾面前。經過22年之後,任天堂終於藉由復刻主機的推出,而一併將這個歷史遺珠帶給玩家。也算圓了當時期待續作的老玩家們的一個夢。

當年的這些主機,在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後可能在運作上已經有困難,遊戲光碟或卡匣也不好取得,藉由重新推出復古主機,可以讓老玩家回味、讓新玩家了解遊戲的演變,對於消費者而言有更多的選擇,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PERSKINN 博士新

台灣本土技術力,搭配日本、德國的尖端材料,打造出精品級的螢幕保護貼!讓每一片保護貼都像是Perfect Skin(完美肌膚),保護您的螢幕完整如新!

手機充電的三大迷思

包含手機在內,目前可充電的行動設備幾乎都是採用鋰電池。但過去更常被應用的則是鎳氫電池,因此有許多的「充電迷思」,其實是因為搞混這兩種充電電池的使用方式。本篇將向各位介紹這兩種電池的優缺點與特性,在了解其中的差異後,才能導正關於手機充電的迷思。

 

鋰電池的特性

  • 幾乎無記憶效應:方便隨時充電,不怕記憶效應導致電池總容量降低。
  • 充放電速度快:相較以往鎳氫電池動不動就要要充上6至8小時,便利性大增。
  • 低自放電率:益於長時間存放。

鋰電池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能在同等的電池體積裡儲存更多的電力,適合作為高耗電產品或小型3C的電力來源。但由於其封裝技術始終存在安全上的疑慮,同時成本也高於鎳氫電池,故始終未能完全取代鎳氫電池。但隨著技術不斷改良,鋰電池仍是未來的主流電力儲存類型。

 

鎳氫電池的特性

  • 高安全性:與鋰電池相比具有高度穩定性。
  • 可回收:鎳氫電池內的重金屬可以有效的回收、再製成新電池。
  • 可低溫下運作:攝氏負30度的極低溫中仍可運作,應用範圍廣泛。

鎳氫電池有更好的性價比與安全性,目前仍廣泛應用在較便宜的消費性電子產品上,例如遙控玩具。同時快速回電的特性,更是相機閃光燈的首選。近期興起的電動汽車基於成本與安全考量,也是採用鎳氫電池。自放電率與比鋰電池高,但Panasonic研發的eneloop系列已改善這個缺點。

 

迷思1:手機不能充整晚

可以,但要注意手機溫度是否有異常。

這個迷思絕對是來自於對鎳氫電池的印象。鎳氫電池如果重複過度充電,電池中的電解液會在電極上形成細小晶體,這些晶體會阻塞電極,使電池的電阻變大、電壓降低。儘管電池本身容量沒有降低,但使用時間會明顯減少,對一般使用者的感受上來說就會認為電池退化、壞了。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都具備自動阻斷的設計,只要鋰電池充滿電了即會停止充電,故沒有「一直充電容易壞」的說法。但要注意充電時的溫度變化,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引起充電時溫度過高,例如裝散熱不佳的保護殼、充電時被東西覆蓋…等等,是有可能損壞手機的。同時也盡量不要在充電時使用手機,因為充電時機身溫度會比平常高,如果同時又運作手機的功能,可能導致過熱,另外,充電時手機的電磁波也會比較強。

 

迷思2:偶爾要把電力用到完才充電

不可以,極端狀態會造成鋰電池損壞

這個迷思同樣是來自於鎳氫電池。鎳氫電池的記憶效應較強,長期將電力維持在某個程度時,容易使電壓降低。故鎳氫電池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就將電力放盡、再重新回充至滿電狀態以維持整體電池的健康。

手機所使用的鋰電池沒有記憶效應,如果經常將電力維持在極端狀態(如100%滿電或低於10%)容易造成電池壽命降低。鋰電池講求「少量多餐」,將電力維持在40至80%左右是最理想的。

 

迷思3:一直插著充電器使用可以延長電池壽命

不可以,鋰電池電力需要流動

這個迷思主要是針對筆記型電腦。鋰電池是一個有點脾氣的產品,充太飽不行、電量太低也不行;一直不讓電力流動更不行。插著充電器使用時,電力來源是充電器而非內藏電池,長期這樣使用會讓鋰電池缺乏電力的流動,非常容易就壞掉。

簡單來說,保養鋰電池的用法就是讓他處在一個各方面都中等的情境,不要充太多電、也不要處於低電量,消耗速度不要太慢也不要太快。如此一來就可以維持健康,延長使用時間。小編用了3年的舊iPhone 6電池依照此模式,如今仍然很健康。

 

 

PERSKINN 博士新

台灣本土技術力,搭配日本、德國的尖端材料,打造出精品級的螢幕保護貼!讓每一片保護貼都像是Perfect Skin(完美肌膚),保護您的螢幕完整如新!

隱藏在iPhone包裝盒裡的頂級工藝

Apple對於細節的要求,並不只侷限在產品上。包含整體包裝、開箱體驗、體積與造型是否適合運送…等等,都下足了許多低調的工夫。『我這輩子做過各式各樣的貼皮紙盒,但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結構的盒子。』日本的村上紙器工業所社長村上誠在看過了iPhone包裝盒的拆解後,說出了他的感想:『而且一年要生產好幾千萬個,很難讓人馬上相信。』

 

注重環保

Apple於2018年啟用的全新環形總部,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同時也不斷加強舊機回收拆解再利用的機制。但事實上Apple並不是一開始就特別注重環保的企業,以前Apple曾被綠色和平組織列為黑名單,在滿分為10分的「環保指數」中僅獲得極低的2.7分。這讓一向作風強硬的Steve Jobs也謙卑地在2007年公開信中表示Apple需要在環保方面更加進步。iPhone 7之前的EarPods是使用上圖左邊的塑膠包裝,iPhone7之後一律改成右邊的紙卡包裝,同時整支iPhone的包材有99%來自可再生或可回收的材料。

 

拆解包裝盒

從上面的拆解圖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結構分成三個部分:

  • A表面裝飾紙
  • B短邊內芯紙板
  • C長邊與底部內芯紙板

iPhone所使用的盒型,稱為「貼皮紙盒」。其構造是以硬紙板作為盒子的骨架,再外貼一層裝飾紙。解釋起來很簡單,但iPhone卻從根本上就與一般的貼皮紙盒有所不同。首先是B與C的部分,一般的貼皮紙盒這部分是一體成型的,藉由在摺彎處壓上摺線後,再往下(摺線在外)做成基本盒型。特徵是在邊角處會呈現圓滑的造型。

iPhone的包裝盒把內芯紙板拆解成B、C兩個部分,讓原本的12邊形紙板簡化成三個4邊形,如此一來可以有效減少刀模打在紙板上時無謂的耗損。同時C的摺彎處是從內面切削出一道V型的凹槽,用來取代傳統摺線,以上兩個做法都是為了達成「俐落的邊角」所下的苦心。

而在B的上下兩側、向內翻摺的膠水黏貼部分被稱為「折翼」,一般的紙盒只延伸1至2公分左右而已,iPhone則是完美的覆蓋住整個長邊,使內部也完全沒有任何段差。「內部跟外部一樣出色」是每個親手拆解過Apple產品的人共同印象。

『我爸喜歡把事情做到好,對看不到的地方也很細心。』Steve Jobs回憶說:『如果他要築一個圍欄,背面就要蓋得跟正面一樣好。圍欄的正反兩面都要做到好看又堅固,晚上才能睡得著。』

 

製程上的難度

首先是C部分的V形凹槽,必須非常精準地講究深度,太深會把紙板切穿、太淺又沒辦法摺出銳利的邊角。但這還算簡單,真正困難的是折翼黏貼的部分。

村上社長表示:『考慮到Apple包裝盒的數量,全靠手工成型恐怕做不到。但傳統的自動製箱機在理論上不可能製作出這樣的盒子。』

擁有與傳聞中Apple包裝盒所使用的相同製箱機「EMMECI」的三光紙器工業所的製造部長菊池嘉章表示,傳統的製箱機在黏貼側邊折翼和向盒內翻摺的部分時,都是左右同時黏貼。iPhone這麼大面積的折翼同時粘貼的話,左右部分會「打架」,黏貼的效果會不夠漂亮。

EMMECI的製箱機配備了左右分別黏貼的機構,製造出來的紙盒能夠達到蘋果要求的品質。菊池部長介紹說:『傳統設備是利用同一個動力完成一連串的動作,因此受到的限制較多。但EMMECI的設備的每一個黏貼動作都由不同的馬達控制,設計思路與傳統的製箱機完全不同。』

 

顛覆產業的品質要求

菊池部長在購置這台設備前,曾經到義大利EMMECI進行考察。當時EMMECI所演示製造的包裝盒與iPhone的包裝盒幾乎如出一轍。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見過很多高級品牌的包裝盒,但如此追求精度的包裝盒和製箱機還是頭一遭見到。再加上從來沒有碰過要求那麼高的客戶,當時的我完全不明白這種機器要用來做什麼。』

當iPhone的包裝盒問世後,他才明白了這種機器存在的意義。而直到今天,菊池部長還沒有見到過質量逼近iPhone的包裝盒。也就是說,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像Apple一樣充分利用這台設備。

『雖然不能說是Apple要求EMMECI製造這台機器的,但Apple這種客戶的存在無疑是EMMECI製造這台製箱機的主要理由。』三光紙器工業所社長堀泰之說:『以鋁加工為中心,蘋果給製造業帶來了許多新氣象,而在貼皮紙盒領域,他們也掀起了一場大革命。』

 

硬體之外

所以只要擁有這台設備,就能製造出iPhone的包裝盒嗎?答案是否定的。紙這種材料本身稍微不注意就會產生伸縮,這樣不僅會大大影響精度,還會造成卷翹和彎曲。要找出低伸縮率、容易上膠的紙張是很費工夫的一件事,如果再加上膠合劑的選擇和黏貼操作的設計,那就更加複雜了。堀泰之社長還指出,包括工廠的溫濕度管理、黏貼後定型的壓平技術在內,如果不在每道工序上都做到最好,根本做不出這種水準的包裝盒。

『如果委託我們來生產這樣的包裝盒,一只大概需要600日元,而且事先還需要相當長的準備期。』堀泰之說:『非常注重包裝的日式點心企業的包裝盒及高級品牌手錶的包裝盒的成本大約為300日元。』由此可以看出iPhone包裝盒的品質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