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攝影師不告訴你的濾鏡APP:VSCO

為什麼專業攝影師連用手機拍的作品都那麼有質感?我們明明都是用一樣手機!以下就由小編來告訴你,這些迷人的色調是怎麼完成的!


最成功的濾鏡製造商

來自紐西蘭的 VSCO 全名為 Visual Supply Co.(發音為Vis-Co),創立於 2011 年,公司的主要業務是開發美化數位照片的色彩濾鏡或插件;其中它們為 Adobe Lightroom 和蘋果 Aperture 所開發的色彩插件 VSCO Film 是非常受到專業攝影師的讚賞與歡迎。


向經典取材

VSCO 的大部分濾鏡是模擬真實生產過的底片色彩,例如富士、柯達、伊爾福等底片老牌;藉由反覆的分析與參數的設定,讓死板板的手機照片也能重現經典的底片色彩。VSCO 有一個佔地約幾平方英尺的研發實驗室,需要檢測指紋才能進入。裡面有一個圖像處理團隊,主要是由三名畢業於加州大學圖像處理與電氣工程專業的工程師。一款濾鏡的誕生過程,通常是經由一點小概念,然後經過不斷拍攝、調整;最後整理出一些數據原型、再加以發展成完整的色彩濾鏡。


上傳照片

首先有一點「不幸」的消息要告訴大家,VSCO是付費APP。採用訂閱制,一年的費用為19.99美金,也就是一年台幣六百塊左右。費用嚴格來說不算太高,對於有頻繁修圖需要的使用者而言是非常划算的投資(尤其是對專業影像工作者而言)。

下載開啟後必須先註冊會員資料,之後就可以上傳照片開始編輯了。操作方式非常直覺,可以把它想成是專業版的 instagram。首先上傳一張想修的照片,接著可以開始挑選濾鏡,(下圖右)左下角的方格圖示,可以調整濾鏡預覽的檢視模式,建議可以調成類似下圖的九宮格,這樣比較方便比較各種濾鏡間的不同。


套用濾鏡

選擇完濾鏡之後,可以利用滑桿進一步調整濾鏡的強度(上圖左)、風格或是冷暖的程度。小編在這裡使用已經絕版的 Kodak Portra 100T底片風格,覺得整體稍微偏冷,於是加上一點細微的暖色調整。

選擇完濾鏡後,接著可以繼續調整一些照片的基本參數(上圖中)。例如曝光、對比、銳利度等等…。VSCO比較特別的是可以加入雜點,讓照片整體看起來更像經歷過歲月的洗禮。建議每個項目都調整、玩看看,會有許多出其不意的效果哦!

VSCO另一個傑出的地方,就是你可以儲存以上所有的設定值,成為你獨一無二、專屬的原創濾鏡!這麼一來每一張照片都可以直接套用,不需要再每個參數慢慢調整。


成果對照!

經過 VSCO 調整後的照片,看起來是不是柔美、溫潤許多呢?以上操作總耗費時間不到 2 分鐘,就能輕鬆完成一張超有質感的照片,而且創造出來的濾鏡還能重複使用,讓你隨時都能彰顯個人特色!


 

 

 

【PERSKINN 博士新】品牌相關連結

社群相關連結

這家的翻譯器大勝 Google,各國語言轉換流暢讓歐洲人驚呆了!

首圖

一家德國初創企業推出的翻譯軟件DeepL在翻譯水平上讓不少用戶驚豔。與之相比,市場上其它通用翻譯軟件相形見絀。德國人做了什麼與眾不同的事? 涉足翻譯軟件的IT巨頭如谷歌和微軟面對的這個競爭對手雖小,但實力不輸。與谷歌翻譯等相比,來自德國科隆的初創企業DeepL的軟件翻出的文字語句流暢自然得多。這家由一名前谷歌員工創建的公司與其它競爭對手比起來,有一個明顯的優勢。 這一產品運用了以人…

螢幕的亮度單位:「cd/m2」

螢幕的顯示效果是智慧型手機的一大重要賣點,除了宣傳色域多廣、對比多高以外,也越來越多品牌會將螢幕的亮度標示出來,其單位是「cd/m2」。

 

燭光每平方米 cd/m²

用來標示顯示器亮度的單位「「cd/m2」」,全文為「candela per square meter」,意思是在1平方米的範圍內有多少燭光的亮度。舉例來說,iPhone XS Max的官方數據為625 cd/m2,1平方米還容易理解;那什麼是燭光呢?

 

燭光 candela

顧名思義,1燭光就是一支蠟燭所發出的光的亮度。但蠟燭種類那麼多,型態又各有不同;哪種原料、大小、形狀的蠟燭才算標準的「1燭光」呢?在1860年的英國大都會天然氣法案中,針對「candlepower」一詞有以下嚴格的定義:『一支1/6磅重、純鯨油所製的蠟燭,在每小時燃燒0.0648克的速度下所產生的明亮程度,為1燭光。』此定義也被稱為標準蠟燭(standard candle)。這種蠟燭所使用的鯨油取自抹香鯨的頭部,在過去是用來製造高品質蠟燭的原料。

 

現代定義

隨著科學越來越進步,現代的「燭光」已經不是以前點蠟燭這種模糊不精準的測法了。事實上,要精準定義光亮的程度,比想像中難上許多!因為必須要有一個極度穩定、一致的光源,否則最後的精度都會大打折扣。從1860年定義燭光以來,世界各國也紛紛提出各種新定義、改良測量光亮的方式,有黑體輻射器法、矽光電二極體自校法、電置換絕對輻射計法…等等許多專業的名詞,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

最近一次的燭光定義更正,是在1979年提出的『燭光為頻率540 × 1012赫茲之單色輻射光源,在給定方向發出之每立弳輻射通量為683分之1瓦特之發光強度。』沒關係,小編也不懂。

同場加映:各單位的定義

基本量 基本單位 定 義 採用年份
名 稱 名 稱 實 現

長度

(length)

(meter)

米為光在真空中於299 792 458分之1秒時間間隔內所行經之長度。 1983年
穩頻雷射在真空中的波長;

飛秒光梳量測光頻,再求波長。

質量

(mass)

千克

(kilogram)

千克為質量單位,等於國際千克原器之質量。 1889年
國際千克原器

時間

(time)

(second)

秒為銫133 (133Cs) 原子於基態之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時所放出輻射週期的9 192 631 770倍之持續時間。

此係指銫133 (133Cs) 原子於溫度0 K時所定義。

1967/68年
以銫133原子鐘探測銫原子躍遷能量所對應的頻率而達到實現秒定義。

電流

(electric   current)

安培

(ampere)

安培為2條圓形截面積可忽略之極細無限長直線導體,於真空中平行相距1米,其每米長之導線間產生2 × 10-7牛頓作用力之恆定電流。 1948年
約瑟夫森效應之電壓標準與量化霍爾效應之電阻標準,再配上歐姆定律而實現。

熱力學溫度

(thermodynamic   temperature)

克耳文

(kelvin)

克耳文為水在三相點之熱力學溫度273.16分之1。

此定義之水具有下列同位素組成比例:每莫耳的1H相對有0.000 155 76莫耳的2H,每莫耳的16O相對有0.000   379 9莫耳的17O,以及每莫耳的16O相對有0.002   005 2莫耳的18O。

1967/68年
水三相點囊

物量

(amount of   substance)

莫耳

(mole)

莫耳為物質系統中所含之基本顆粒數與質量為0.012千克之碳12所含原子顆粒數相等時之物量。使用莫耳時,基本實體應予以界定,可以是原子、分子、離子、電子及其他粒子,或是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 1971年
同位素稀釋質譜法、電量分析法、質量分析法、滴定法和凝固點下降法。

光強度

(luminous   intensity)

燭光

(candela)

燭光為頻率540 × 1012赫茲之單色輻射光源,在給定方向發出之每立弳輻射通量為683分之1瓦特之發光強度。 1979年
黑體輻射器法、電置換絕對輻射計法和矽光電二極體自校法。

 

 

PERSKINN 博士新

台灣本土技術力,搭配日本、德國的尖端材料,打造出精品級的螢幕保護貼!讓每一片保護貼都像是Perfect Skin(完美肌膚),保護您的螢幕完整如新!

超糾結!你有選擇障礙嗎?【下篇】:常見選擇障礙與解法

本篇文章由【選擇障礙相談所】委託撰寫,如果你也有以下選擇障礙的「症狀」,歡迎加入【選擇障礙相談所】,這裡有一群人可以幫您做選擇!趕緊把你的障礙分享給大家吧!

 

常見的選擇障礙

舉凡三餐吃什麼、出們要穿哪件衣服&哪雙鞋、走路搭捷運還是叫Uber、電影要看哪部…等等,都是經常使人陷入難以抉擇的常見問題。它們的共通點都是起因於眾多差不多的選擇,成本沒有明確的差異,同時也沒有太多的個人偏好。

 

為何越來越難做選擇?

做選擇是一種「習慣」,經常獨立決定事情的人比較少陷入選擇障礙的處境,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接受一切可能的後果,不會害怕承受責任而不敢下決定。反之,經常在團體中處於被動或隨波逐流的人就非常容易產生選擇障礙,因為自己下決定的機會比較少,一旦需要由自己下決定時,容易因為對這種感覺的生疏而產生不安,擔心一旦做錯決定就必須由自己全權負責。

如果在生活中無法養成獨立、靜下心來下決定的習慣,隨著往後資訊量越來越大,會變得越來越不敢做選擇。

 

如何克服選擇障礙?

選擇障礙畢竟也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想克服它確實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去練習。但如果現在、馬上就必須做一個決定,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呢?有的!如果有這種情形,不妨嘗試看看下面的幾種做法:

  • 隨機做決定
    例如晚餐吃什麼、出門穿什麼等無傷大雅的選擇障礙時,可以寫下幾個選項,閉上眼睛隨機指一個!印有全部品項名稱的手搖店名片超適合這招啦!
  • 請朋友做決定
    俗話說旁觀者清,如果真的難以作決定時,請一位聰明又可靠的朋友幫忙分析、下決定吧!(邊緣人不適用)
  • 永遠選擇第一個
    不知道看哪部電影,就選離你最近的那一幅海報的吧!反正全部都選第一個,說不定會有不同的體驗呢!就像電影《沒問題先生 Yes Man》一樣!

 

 

PERSKINN 博士新

台灣本土技術力,搭配日本、德國的尖端材料,打造出精品級的螢幕保護貼!讓每一片保護貼都像是Perfect Skin(完美肌膚),保護您的螢幕完整如新!

超糾結!你有選擇障礙嗎?【上篇】1分鐘告訴你什麼是選擇障礙

小至等一下午餐吃什麼、大至是否與某個對象廝守一生,我們的人生幾乎可以說是由無數的「選擇」所構成的。但隨著科技進步,我們越來越容易從各種管道獲得資訊,從以前的二選一,變成二十選一、甚至百中選一…,可能連最果斷的人都不免要陷入一陣考慮吧!

本篇文章由【選擇障礙相談所】委託撰寫,如果你也有以下選擇障礙的「症狀」,歡迎加入【選擇障礙相談所】,這裡有一群人可以幫您做選擇!趕緊把你的障礙分享給大家吧!

 

選擇「障礙」不一定是病

選擇障礙(或稱選擇困難症、選擇恐懼症)屬於一種心理疾病,患者在面對選擇時會猶豫不決,情緒緊繃甚至恐慌,並伴隨心跳加速、冒汗等現象。起因多數是由於缺乏自信和逃避責任的心態,習慣了跟隨眾人的意見,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一旦處於非自己做決定不可的情境下,會非常害怕因為自己錯誤的選擇而導致失敗。

面對複數選擇而產生猶豫的狀況,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但只有少數的人會因此而產生上述的極端現象。也就是說,大部分人只是「比較猶豫」而已!主要的猶豫原因經分類後有以下幾點:

  • 選擇性太多:注意力與判斷力分散,無法有效聚焦。
  • 追求完美:期望找出最好的選擇,導致更長的猶豫時間。
  • 害怕後果:不願意承擔抉擇錯誤而引起的可能後果

 

 

PERSKINN 博士新

台灣本土技術力,搭配日本、德國的尖端材料,打造出精品級的螢幕保護貼!讓每一片保護貼都像是Perfect Skin(完美肌膚),保護您的螢幕完整如新!

買Switch前該注意的四個重點

日本遊戲大廠任天堂(Nintendo)在吸取上一代Wii U的慘敗教訓後,創造出了家用、掌上一體的新一代電玩主機:Nintendo Switch(以下簡稱NS)。靠著其簡潔、直覺的傑出設計,讓電玩隨時隨地都能「黏」在玩家身邊,同時又有豐富的形態變化;搭配任天堂一直以來的超高品質遊戲作品,讓NS在推出僅一年半的時間裡,已在全球狂銷超過2,200萬台。

 

多變的遊玩形態

一個螢幕兼主機、兩個可拆卸搖桿以及家用型態底座是NS的核心概念。家用底座的設計打破了一直以來家機與掌機之間的界線,讓傳統只能出現在家機上的大作也能在外遊玩,徹底改變了電玩的形式。而搖桿又擁有更多的操作變化,可以兩人同遊、也可以搭配其他硬體創造出不同的體感樂趣,讓電玩不再侷限在按按鈕、而是更全方位立體的遊戲體驗。

 

硬體隱憂

為了創造出上述的多變玩法,NS就必須具有許多可拆卸、活動的硬體設計。而可以活動的部件越多,損壞的機率也就越高。現代人對於有「螢幕」的行動裝置,已經有非常嚴格的組裝要求,以致於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忘記:NS終究只是一台「玩具」。其組裝品質與用料是非常明顯地反映在一萬初的售價上,雖然NS在全球持續熱賣,但其因設計瑕疵而傳出的硬體災情也不少。

 

災情1:搖桿與腕帶裝反

雖然NS的搖桿已經有簡單的防呆設計,但還是會有許多玩家不小心將其裝反,導致必須用蠻力拆除,造成程度不等的搖桿損壞。預計在2019的後續改款機型上會改善此一問題。

 

災情2:熱變形

NS在高速運作中,如果環境的散熱不良,有可能導致機身的塑膠材質變形,嚴重影響使用安全與玩家感受。後續機型在材質上可能必須重新思考使用者的狀況。

 

災情3:機身掉漆

有貼膜廠商表示,機身塗層會在除膜時剝落,機身背後的「Nintendo Switch」圖示亦有掉漆的現象發生。任天堂應該向消費者示警包括貼膜、貼紙在內的任何行為。

 

災情4:螢幕刮傷

NS的螢幕材質為塑膠,在頻繁拔插底座或日常使用後,容易產生刮痕,對於視覺上及心理上會有負面感受,建議玩家在購買主機後立刻貼上抗刮的NS專用玻璃保護貼

 

PK期間限定優惠活動

【PERSKINN博士新】搭配近期的寶可夢同捆主機,推出了八折的期間限定優惠,同時還贈送全家冰淇淋兌換券,讓你邊打機、邊吃冰!有意願購入此次同捆主機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囉!

 

 

PERSKINN 博士新

台灣本土技術力,搭配日本、德國的尖端材料,打造出精品級的螢幕保護貼!讓每一片保護貼都像是Perfect Skin(完美肌膚),保護您的螢幕完整如新!

把握三步驟,常保手機清潔

從睡前到睡醒,手機幾乎一整天都待在我們身邊,頻繁的碰觸自然會在上頭留下不少細菌髒污。研究顯示手機上的細菌比馬桶多3至10倍!而且僅有約3成的人會每日清潔手機。究竟手機要如何清潔,才能乾淨又不傷害到手機呢?只要把握以下三個步驟與原則,保證讓你手機時時維持乾淨亮麗的外表!

 

步驟1:除去灰塵

灰塵中經常含有「石英」的成分,石英的硬度非常高,可以輕易刮傷玻璃跟金屬;手機上大多的刮痕都是由石英所造成的。如果沒有先除去灰塵就直接擦拭,會大大增加石英刮傷手機的機率!所以清潔的第一步,就是用溫柔的方式除去灰塵。

最好的做法是使用吹球(經常用來清潔相機鏡頭的那個東西),價錢大約在幾十元至一兩百元左右,用途非常廣價格也實惠。如果手邊沒有吹球的話,可以選用柔軟的刷子輕輕除去。許多用於化妝的刷具都有非常柔軟的刷毛,效果很不錯;當然前提必須是全新的。如果以上兩樣都沒有的話,直接用嘴巴吹氣也不是不行…但要小心口水!

 

步驟2:濕擦才乾淨

請選擇不會掉屑、掉毛的科技布或超細纖維布,沾溼後徹底擰乾,只保留些微的濕度去擦拭手機整體。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大多具備基本的防潑水功能,些微的濕度不致於滲入手機,同時清潔過程也不會讓水份停留在手機上太久,因此不用擔心機內部受潮損壞。將擦拭布沾濕的目的在於可以更順暢地帶走髒污或油垢,減少髒污在手機上磨擦的次數。

有部分人認為,在這個步驟添加清潔劑或是酒精可以帶來更好的清潔效果,嚴格上來說並沒有錯,但許多手機都有一層原廠的抗污鍍膜,使用強烈的清潔劑會把這層鍍膜也一起擦掉,久了以後手機會越摸越澀、髒東西越來越難擦掉。如果只是日常清潔,建議還是用純水就可以了。

 

步驟3:保持乾燥

濕擦完後當然就是乾擦囉!同樣選擇超細纖維布或眼鏡布,注意使用前要先抖一抖,畢竟布上也是會有灰塵的,如果沒有先把灰塵抖掉就直接擦手機,那就前功盡棄了。仔細地把手機上的水份擦乾淨,尤其是聽筒、喇叭等容易殘留水份的孔位。再龜毛一點的人也可以讓電風扇吹一下,確保水份完全蒸發。有裝保護殼的朋友更要注意這一點!只要按照以上三個步驟,手機就可以常保清潔衛生囉。

 

其他民間偏方(不建議)

  • 用牙膏擦螢幕可以除去刮痕
    牙膏內含研磨成分,可能讓某些極小刮痕變得不明顯。但使用風險高,效果不穩定。 
  • 用膠帶除去指紋、油污
    各家廠牌的膠帶特性不一樣,要注意殘膠問題。 
  • 用牙籤、棉花棒清潔孔位
    牙籤要小心可能斷裂卡在孔位難以取出,棉花棒相對保險但也要留意纖維脫阻塞。

 

 

PERSKINN 博士新

台灣本土技術力,搭配日本、德國的尖端材料,打造出精品級的螢幕保護貼!讓每一片保護貼都像是Perfect Skin(完美肌膚),保護您的螢幕完整如新!

5G是什麼?

手機通訊技術從只能傳簡訊、語音通話的2G,一路成長到3G、4G甚至是這一兩年來越來越常聽到的5G。除了速度越來越快之外,5G還將會帶給我們什麼生活上的改變呢?5G精確地來說,究竟是什麼樣的技術?

 

 


 

 

5G通訊標準

5G的G,指的是「代 (Generation)」,也就是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的意思。聯合國行動通信聯盟尚未對5G的標準撰寫明確的定義,但志在推廣5G的下一代行動網路聯盟(NGMN)率先定義了5G網路必須符合以下要求:

  • 以10Gbps的資料傳輸速率支援數萬用戶
  • 以1Gbps的資料傳輸速率同時提供給在同一樓辦公的許多人員
  • 支援數十萬的並發連接以用於支援大規模傳感器網路的部署
  • 頻譜效率應當相比4G被顯著增強
  • 覆蓋率比4G有所提高
  • 信令效率應得到加強
  • 延遲應顯著低於LTE

 

 


 

 

4G與5G的比較

類型 4G行動通訊技術 5G行動通訊技術
傳輸速度(真實) 10 Mbps 100 Mbps (約4G的4至10倍)
延遲 61~82 毫秒 1~4 毫秒
傳輸距離

簡單來講,5G會比4G更快、更不耗電,無線裝置能夠催生出更多新的智慧型應用。5G有潛力提供比4G快上最多40倍的網速,快到足以即時串流8K的3D影片,或在6秒內下載1部3D電影(4G要花費6分鐘左右)。但在現實世界,實際網速會因為各種因素而慢上許多。NOKIA認為在現實世界中,5G網路最堵塞的時候大概是100 Mbps,即使這樣,仍比4G最快的速度快上4倍。

5G另一個特色是超低的延遲時間,幾乎能實現零延遲的表現。這代表網路回應你要求的時間會大幅減少,讀取網頁、app、影片和線上遊戲的反應時間會快上非常多。

 

 


 

 

5G的缺點與帶來的挑戰

如果各位有看我們上一篇介紹電磁波的文章,就可以知道當頻率越高,傳輸的距離就會越短。目前5G實驗室普遍採用高達73000 MHz的頻率進行研發與測試,而目前的4G僅在700到3500 MHz之間。也就是說如果要達到5G的普遍化,必須增加訊號與訊號之間的連結,簡單說就是要增加非常多基地台。

但問題並不只是蓋更多基地台就能解決,例如手機公司如何處理這麼大量的資訊?或許5G是「補足」而非「取代」4G。在城市和大量人口聚集的地方,5G或許能加快網速,但當你開上高速公路時,4G可能是你唯一的選項。

 

 


 

 

【PERSKINN 博士新】品牌相關連結

社群相關連結

 

手機電磁波對人體的影響?

電磁波是能量的一種,凡是具有能量的物體都會釋放出電磁波。低頻的電磁波必須依靠導電體才能傳遞;而當電磁波的頻率提高,成為高頻電磁波時,不需要依靠介質也能傳遞能量,形成一種輻射。而手機所產生的電磁波,稱為「射頻輻射」。

 

輻射並非都是有害的

類型 游離輻射 非游離輻射
項目 α / β / γ 射線、X射線…等眾多聽起來就很不妙的射線。 部分紫外線、可見光、微波、電磁場、無線電波、雷達…。
圖示

首先要清楚一點,「並非」所有輻射都是會傷害人體的。輻射是能量傳遞的一種形式,主要分成「游離輻射」與「非游離輻射」;其中只有能量極高的游離輻射會造成人體細胞受損、甚至有致命的危險。非常幸運地,手機所發出的射頻輻射屬於非游離輻射。

 

非游離輻射的種類與影響

非游離輻射可以再細分成兩大類:有熱效應與無熱效應。有熱效應的非游離輻射有太陽光、部分可見光、微波…等,不足以破壞生物的細胞分子,但會產生熱能。無熱效應的非游離輻射則有無線電波、電磁場等不會發熱、也不會破壞細胞分子的波。

目前科學界對於非游離輻射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尚無定論,許多非游離輻射的病變研究都缺乏明確關聯,同時在現有的物理機制上也沒有合理的機轉。

 

潛在風險

非游離輻射理論上無法造成生物細胞的破壞,但並非代表「電磁波傷身」是毫無根據、危言聳聽。在大規模的實驗統計下,暴露在高量非游離輻射環境的人,發生不舒服現象的機率確實比相對組高出2至6倍不等。常見現象有:頭痛、眼睛灼熱、頭暈、嘔吐、耳鳴、失眠、焦慮、肌肉關節疼痛、皮膚過敏…等。

儘管過程的有目前科技無法理解的地方,至少目前科學家們普遍認同在某些極端情況下,非游離輻射有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從物理機制上來看,適當的保持距離與減少接觸機會是相當合理的防治方式。例如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即表示,最好保持與手機距離10公分以上,持續時間盡量不要超過10分鐘。

USB為什麼種類那麼多?

在Apple除去iPhone的耳機孔的同時,也悄悄地推動了「電子設備無線化」的時代巨輪。就像卡通「摩登家庭」裡那樣的科技化生活,彷彿任何東西都應該漂浮在空中,再也沒有「線」的束縛。但距離實現那樣的世界,可能還要很長一段時間,在此期間實體連接線仍是最主要的傳輸媒介。一個規格統一、隨插即用而且能夠快速傳輸多種不同資訊、甚至電力的介面: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序列匯流排)便應運而生。

USB≠隨身碟、USB≠隨身碟、USB≠隨身碟

 

內部架構

USB 2.0 第一代USB 3.1 gen 1 第二代USB 3.1 gen 2
標誌
稱號 高速
Hi-Speed
超高速
SuperSpeed
超高速+
SuperSpeed+
傳輸速度(理論值) 60MB/s 640MB/s 1280MB/s
資料介面 單向傳輸 雙向傳輸 雙向傳輸

以最新的USB3.1 gen 2為首,上述三代為目前最常見的代數。雖然USB 2.0還是最為普及的,但新生產的電子產品都已經至少升級至第一代USB 3.1(同USB 3.0),部分高端的產品更是直接配備USB3.1 gen 2。大原則就是越新的就越快,並且可以向下相容其他代數。(傳輸速度會降至舊代的標準)

 

接口造型

USB Type-A USB Type-B USB Type-C

USB推廣初期為了符合各種設備的需求,存在著許多不同造型的插頭設計,曾經有過非常混亂的時期。但隨著時間淬煉,許多造型已經被捨棄不用了,目前一般生活中常用的USB插頭有下列三種:

  • USB Type-A:最常見的USB插頭,廣泛應用在較大型的電子設備上,如電腦。
  • USB Micro-B:用於大多數安卓系統的手機、無線耳機等較小型的設備。
  • USB Type-C:未來的統一形式,具備高傳輸量與速度、體積小、正反可插等優點。

 

外型不代表一切

最常見的USB Type-A有2.0跟3.1 gen 1兩種架構,雖然外型一樣,但兩者速度差了十倍。可以從USB插頭的內裡判別它是何種架構,如果是2.0,基本上會是黑色或白色。3.1 gen 1則會是藍色。USB Type-C則更多樣了,幾乎所有的架構都可以穿上Type-C的造型,即使外型是USB Type-C,也不代表它就是USB 3.1 gen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