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不想告訴你的「畫素」迷思

手機的照片畫素,從早期摺疊機的30萬、80萬,一路攀升到智慧型手機的500萬、1200萬甚至是破3000萬,在廠商的大力廣告下,彷彿只要畫素越高、照片品質就會越好。然而事實上絕非如此。決定照片品質的因素非常多,同時也涉及許多專業的概念。手機廠商無法、也不想在短短的廣告詞中教育消費者這件事,因此他們決定只讓消費者專注在一串數字上:「畫素」,讓消費者誤以為這個數字越大代表越厲害。

 

畫素不等於畫質?

我們可以把照片想像成一幅畫。這幅畫的畫布尺寸就是「畫素」;而作畫的人,則是「感光元件」。畫布越大張,就能容納更多細節,但同時也更考驗作畫的人的技術。由此可知,真正決定畫質的,是「感光元件」。

本篇主要為入門者提供基礎的概念,暫時不討論各廠牌獨家研發的圖像處理引擎。

 

感光元件是什麼?

感光元件是數位相機(包含手機相機)裡最核心的元件,它負責捕捉光線,把接收到的光線轉化成電子訊號,各種電子設備才能了解現在拍的景色是什麼樣子。感光元件越大、能接收到的光線資訊越多,畫質就會越好越清晰。

 

畫素與感光元件的關係

假設有兩片同樣尺寸的感光元件,一片分割成2000萬畫素,一片分割成500萬畫素;「理論上」來說500萬畫素呈現出來的畫質會比2000萬畫素更好,理由是畫素總量越低,每單位畫素能夠分到的感光面積就會越大,而面積越大就能接受更純淨的光線資訊。但低畫素的缺點則是無法輸出成大幅的成品。

 

感光元件的尺寸

全畫幅單眼相機的感光元件,其尺寸是以底片時代的35mm為基礎,能夠提供非常良好的畫質,但受限於物理極限,這樣大小的感光元件是不可能塞進手機裡的。目前智慧型手機的感光元件尺寸,通常只有小拇指指甲的一半左右,廠商只能在這個物理極限下,努力以軟體運算補足。手機照片上常見的「油畫感」,就是感光元件接收到的光線資訊不足、加上為了將雜訊抹除時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