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的新一代iPhone XS系列,搭載堪稱智慧型手機史上最強的A12仿生晶片;固定的每一年小升級、每兩年大升級似乎已經成為Apple的傳統。但為何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包含其他手機品牌)對於推動行動裝置最重要的心臟—電池,始終毫無作為呢?
新技術
事實上,從智慧型手機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隨身物品之時,全球科學家對於新電池的研發一直沒有中斷。液態金屬電池、瀝青鋰電池、鋰硫電池、石墨烯電池…等等,每種技術都標榜著超快的充電速度、數倍的蓄電量、十幾年甚至近乎永久的充放電次數。新技術確實是有的,但現階段僅存在於研究室或是少數核心企業中。原因有以下三點:
1. 生產良率低
科學家們在成千上百次的實驗中,只為尋求一次能夠將理論變為現實的結果;而只要成功一次,就可以對外公布研發成功。至於大規模生產的良率為何?可能並不包含在研發考量中。因為生產難度而不了了之的革命性技術,電池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2. 生產成本高
當科學家要研發一種新技術時,可以砸下極大量的資源,或許最終確實成功研發出新的電池技術,但苦於生產成本高昂,許多新技術可能永遠沒有量產普及的一天。
3. 不可預期性
電池本身是相當敏感的一項產品,具有危險性,除非是非常穩定的技術,否則沒有一家公司敢貿然採用。現行的電池技術都是一步一步、經過許多年的實際使用後才廣泛普及的。
儘管目前鋰離子電池仍不時傳出爆炸的新聞,但多數是設備的電路設計不良所導致,並非電池本身有問題;且全世界有數十億人在使用,對比這些使用人數,出問題的機率可以說是極低。
未來發展
當然,現在的電池終有被新技術取代的一天,或許地球上某的地方的一群人已經在試用新電池科技了。但在上述三項量產問題解決前,各大廠商還是只能繼續主打快速充電、軟體調校節能等安全牌。
陰謀論?
在這裏也提供一個小小的陰謀論給大家參考:或許新的電池技術已經成功克服了上述三個問題,但基於龐大的商業利益與體系,廠商選擇刻意不推出,反正我慢慢擠牙膏,民眾還是得買單。除非其中某家廠商選擇打破平衡,背負高風險推出了新技術,同時扛得住同業壓力跟市場的不可預期性,才能逼迫其他廠商跟進推出。就像SONY幾年前推出無反光鏡設計的全幅相機時,Canon、Nikon等老牌相機廠在當時絕對也有能力跟上,但只有等SONY真正在全幅單眼市場攻城掠地之後,Canon與Nikon才「不得已」相繼推出他們的無反全幅機種。